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?今年以来,邹平市黛溪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,通过“文艺+宣讲”“服务+宣讲”“大集+宣讲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推动理论宣讲从“单向灌输”向“双向互动”转变,让政策理论更接地气、更聚民心。
文艺搭台+理论唱戏垒富优配,宣讲“有滋有味”
“乡村振兴政策好,百姓生活步步高……”在黛溪街道张高村文化广场上,快板《说说咱们的新时代》用方言土语将党的惠民政策娓娓道来,赢得村民阵阵掌声。街道将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深度融合,组织“黛溪之声”文艺宣讲队创作三句半、小品、歌舞等节目20余个,把“大道理”转化为“小故事”,累计开展巡演50余场,覆盖群众超万人次。“节目演的都是咱身边的事,政策一听就懂!”村民李大爷称赞道。
服务暖心+宣讲入心垒富优配,实践“双向奔赴”
黛溪街道将宣讲阵地延伸到为民服务一线,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开设“微课堂”,结合健康义诊、反诈宣传、技能培训等活动,以“拉家常”方式解读民生政策。齐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“吐槽大会”形式,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一圈,边倾听诉求边宣讲惠民举措,现场解决管道维修、停车难等问题30余件。“既学了政策,又办了实事,这样的宣讲咱愿意听!”社区居民王女士说。
大集开讲+地气十足,政策“落地生根”
每逢大集,理论宣讲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。街道联合司法、卫健等部门组建“集市宣讲团”,用“土话”讲解社保医保、法律常识等政策,发放“政策明白纸”8000余份。针对农村老年人多的特点,志愿者还推出“大喇叭赶集”服务,用方言录制音频循环播放。“赶个集能把养老钱怎么涨、医疗费咋报销都弄明白,真方便!”摊主刘阿姨笑着说。
黛溪街道党工委书记段振强表示: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创新‘理论+’模式,用群众听得懂、喜欢看的方式传递党的好声音,真正让宣讲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。”如今,在黛溪街道,理论宣讲正从“文件话”变为“家常话”,从“被动听”转为“主动学”,成为凝聚民心、助力发展的“精神加油站”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